English

周辅成 哲学必须提升人格

1999-09-13 来源:光明日报 周辅成 近照 我有话说

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朗润园,一栋栋公寓倒映水中。这里名人荟萃,漫步其间仿佛步入学术领地。今年89的周辅成老人从1952年起任北大哲学系教授,伴随着未名湖日出日落近五十个春秋。与老人交谈,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谈吐。当我举起相机时,他会说:“我这个老头不值得你浪费胶卷。”待把照片送至家中,他又说:“拍得不艺术,但真实,真真实实的一个老头。”

周辅成是四川江津人,毕生研究东西方哲学史和伦理学。1932年读大学时就写出《康德的审美哲学》,被贺麟前辈称为国内最早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文章。1933年他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考上研究生,曾担任《清华周刊》编辑。1936年毕业后碾转成都,任《群众周刊》编辑;和友人牟宗三主办《理想与文化》期刊,并先后担任四川大学、金陵大学教授。抗战胜利后转任武汉大学教授,出版了《哲学大纲》一书。解放后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组同仁一起重新评价儒家传统,写了《论董仲舒思想》、《论戴震》两部著作。指出儒家有“在朝派与在野派之分”,自从董仲舒经汉武帝将儒家“定为一尊”后,掩盖了原属民间的儒学。在伦理学方面,周辅成编译了《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》、《西方人道主义、人性论言论选辑》,主编《西方伦理学家评传》等书,形成了自己的主张:“社会主义运动就是一场新道德运动;哲学理论付诸实践时,一定要使他人或人民的利益与人格受到尊重,并得到发展和提升。”

周先生说,“我手中只有半只白粉笔和一支破笔,用它来传播中外贤哲们的智慧,因为知识是可贵的,道德是可贵的,文化也是可贵的。”望着老人充满睿智的目光,以及坦荡荡的襟怀,让人深深感受到这一代学者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他们几十年学术道路的曲折与反复、坎珂和磨难都成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,值得后人细细品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